close
文-軸承吳亭諺語攝影-林軒朗圖-同志父母愛心協會成立人郭媽媽
創意禮品
同婚過後,:家門,我們對家的模樣有了新的註解。如何理解雙方雙方家庭過去的生命場景?又如何參與彼此的的生活現場?大方分享也能成為能量,讓更多有相同需求的人們可以感受到,參考並建立屬於自己的相處樣態,生活將從此之後成為不一樣的樣樣。
快遞袋
保溫桶FRP
創意禮品
兩人在大學時期相遇相戀,,至今已有13年,小玄與小玄是台灣去年最後的同夥專法通過後,初批登記結婚的同志夫夫。不同卻非常互補,而後他們更開始運營粉絲專頁,記錄兩人婚前婚後的生活與經歷,大方分享日常相愛的模樣,傳達給其他同志伴侶及家庭,每個人都擁有迎接幸福的權利。

幸福的模樣看似一帆風順,實則經過多年的耐心陪伴與努力。兩人都生長在單親家庭,但相處方式不盡相同,小玄與家人總是無話不談,小銘則是從小隨心所欲跟著自己的想法走;在兩人遇到性別身份認同的人生時,小玄從「不能說的的秘密」到被媽媽發現,也曾經歷媽媽帶著自己去看心理醫生,直到小玄開始主動成為自己的朋友,男友介紹給媽媽認識,也隨著日漸成熟穩重的交友與生活逐漸,才讓媽媽安心。小銘則因因不希望家人擔心,而遲遲不願意向媽媽介紹,直到決定和愛人共度一生,小銘才才向媽媽坦白,沒想到媽媽只是靜靜地回道,“你跟誰在一起我會不知道嗎?」這讓小銘忍不住落淚。

聊到與與親人互動,溝通的過程,小銘說,媽媽也曾經自責,擔心是家庭教育出了題,更煩惱同志婚姻是否有未來?於是他告訴媽媽,“我愛誰,跟你教我什麼沒關係。我們跟隨所有相愛的伴侶一樣,也都懂得照顧自己。 ”他也明白家人的利益實際上都是出自不安與關心。就像所有婚姻相處都需要更多人一起融入,融入情感與包容,找機會和彼此的家人聊天,用心相處。

長輩對同志的同性戀的,不是來源於對同志關係的陌生,需要時間慢慢吸收,轉化,因此同志伴侶他們可以試著更勇敢大方地用溫和,同理的方式與親人對話,分享生活,才是了解彼此的最佳解方。像是小銘與小玄兩人就時常分享相關影片與資訊給媽媽及親人,透過理解讓家族環境更友善。


兩人親手將乾燥花壓入婚禮喜帖中,希望它不只是一個限時邀約,更能成為家飾,延續愛的感受。攝影-林軒朗


同婚過後在台北感受更多愛

通過了一個雙方母親這一休假,兩人在2019年5月24日同婚專用法正式正式上路當天就立刻立即入戶政務事務所登記結婚。對於兩人的婚禮儀式,家人是否發表意見?因為媽媽沒參加過過同志的婚禮,也就不知該如何參與,於是與小玄兩人一手包辦,在準備過程中適時向媽媽報備,分享,讓家人參與每個步驟,慢慢產生互動。直到婚禮當天,家人和親朋好友幾乎全員到齊,甚至曾經對同伴有所爭議,仍在婚禮當天被溫馨的佈置打動。小玄說:「這是我們決定舉辦婚禮的最重要的原因,希望家人朋友他們就算不了解,也有可能因為參加我們的婚禮,在現場看到愛是什麼,知道同志伴侶跟任何一個對相愛的伴侶都是一樣的。 」

兩人攜手以同志伴侶的身分,在這城市步行過好多年,“我覺得同婚專法通過後,在台北可能明顯的感覺到很多的愛耶。”小玄說,這是他們從來沒想過會在台灣發生的事。而台北的多元多元及友善風景,在同誌之間又因同婚法案端在上檯面後,也讓更多人有機會“看見”,也更願意麵對,在路上擦身而過的人,沒有更多的性別認同,都成為生活中很自然的一景。

聊到婚後生活是否有什麼不同,兩人除了與雙方家庭都有在一起公開且更緊密的相互關係之外,而今年有了自己的家庭空間,家中還多了一隻一隻白柴“小白菜” ,像是多了了一個孩子,生活更加充實。提起對生活下一個階段的想像,兩人有一個簡單而美好的願望:“如果說同婚是讓同志被更多人看見,我們更希望有一天不再有人注意到這件事,因為大家都是一樣的,沒有不同。 ”兩人希望傳達出自己的含義,而不僅僅是幸福亮麗的模樣,還有走向幸福過程中的辛苦和意識到,只要好好面對每個一個願意理解,溝通的對象並給予時間,回過頭看就會明白,一切都是每段親密關係的必經過程。


婚禮是小銘與小玄一生一次的珍貴回憶。攝影-林軒朗

同志父母走出自己的快遞袋櫃子

隨著同志酵母的發酵,同志毒素的攝入量將逐漸增加,此外,由於同志夫婦所面臨的考驗外,同志的父母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 「同志孩子常會忽略父母親這個角色,認為父母是一個共識,但實際上卻有父母的支持,應該是少數的助力。 ”同志父母愛心協會成立人郭媽媽說。這位別人的眼中有很多傳統的夫妻觀念,下一個養成的母親,扶持著世俗價值中再「正常」不過的小家庭,直到她的孩子走出了跨性別的路,才讓郭媽媽再開口了的認知大門。

郭媽媽的女兒從小就不愛穿裙子,玩“女生喜歡”的東西,並在15歲那年向媽媽出櫃,,郭媽媽雖然懷孕,但卻也開啟她和先生認識同志與跨性別的性別。在2011年她創立了同志父母愛心協會,希望分享自己的經歷,更好地分享自己的孩子。2011年她創立了同志父母愛心協會,希望分享自己的經歷多同志父母。


同志父母愛心板橋鑽石協會成立人郭媽媽長年關注同志家庭一對。攝影-林軒朗

對一般人來說,同志他們很神秘,但同志的父母更神秘。一直以來,他們接收到的同志相關知識多半減少,在孩子出櫃或導致孩子的性向時,自身幾乎沒有同等壓力也很大,因此幾乎都都不願暴露。為了幫助這些躲在櫃子裡的爸媽,協會目前以個人服務為主,只要電話或網路社區聯繫就可以預約,並配合每個家庭的狀況與期望提供不同形式的協助。

伴隨躲藏不如邀請父母一起走過

許多家長告訴郭媽媽,他們懷疑自己的孩子是同志,但孩子卻卻不願鬆口,該怎麼辦?郭媽媽說,可以不時地告訴孩子,“不管你喜歡什麼樣的人,我們都一樣愛你。 ”讓孩子安心,同時自己也要放寬心,不管孩子如何發展都要好好接受。

在接觸了無數個同志家庭之後,郭媽媽發現了,同志小孩不敢出櫃,選擇躲躲藏藏,說謊隱瞞,甚至離開了爸媽身邊,這些舉動反而做父母的更為慌張。許多同志常認為「爸媽很難搞」,卻鮮鮮有人有人想到爸媽也會有受傷的一面。若孩子懂得換位思考,就會明白父母意識到自己被孩子拒絕,不信任的隔離心態其實是很難過的。郭媽媽建議,身為同志,不要把自己當成受害者,反而可以把自己當作“老師”,坦率地讓父母了解“我是怎麼走過來,以後又要怎麼走下去”。並且讓父母感覺參與自己的生活,平時也可以多分享相關資訊,幫助他們同步學習。就協會的經驗來看,若有正確的管道可以協助父母了解,再加上同志孩子們的引導,慢慢走過接受期,其實是成年後的父母都可以接受。

郭媽媽說,每天都都採取一點行動,從親近的家人開始出櫃,再到社會人群中的出櫃,就能為自己打造友善的生活環境。一直以來都都在台北生活的郭媽媽的說,在台北的的多元教育基礎下,可以思考如何更進一步讓父母提前了解同志,例如規畫在媽媽手冊上說明,孩子出生後有10%的機率會有非異性戀的性傾向;或在學校課程中加入性別教育,舉辦給長輩的交流座談,讓觀念可以在生活中紮根。

同婚專法通過軸承一年,談起協會之後是否有新的計畫,郭媽媽說,“希望未來參與這個團體的人越來越少,因為那代表同志身分在社會上不再特殊。”任何“愛”的對像都是什麼性別,期待我們都能因坦然表達,擁有更多與人相愛的可能。


【完整內容請見“台北畫刊”五月號628期】。


畫刊畫刊109年5月-擁抱同婚日常日常調整自由相愛的步伐
arrow
arrow

    虛擬貨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